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

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?

从今年初春晚上的机器人秧歌舞刷屏全网,到如今正在举办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几个月时间,人形机器人正向更高阶进化。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,让人不禁畅想并提出这样的疑问: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多远?

从今年初春晚上的机器人秧歌舞刷屏全网,到如今正在举办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几个月时间,人形机器人正向更高阶进化。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,让人不禁畅想并提出这样的疑问: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多远?

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?

8月15日,来自KURA队的人形机器人(左一)和RoboFEI队的人形机器人在3V3足球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

这场运动会是人形机器人整机的综合竞技,也是关键零部件的全面比拼。

“这是借鉴人类竞技体育的形式,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水平和应用能力开展一次‘极限测试’。”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装备处处长李野川说:“如果在一年以前,绝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还不具备参加综合性赛事的运动能力。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、机器人本体性能等技术的快速进步,让这场机器人运动会成为可能。”

在不久前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》,描绘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未来图景,包括“工业通用操作:上下料与转移搬运”“电力生产:电站操作”“家居服务:生活协助、陪伴及日常照料”等。

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?

展开全文

8月15日,来自宇树科技队的人形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

星动纪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宇表示,当前人形机器人不光能做跳跃、跳舞等动作,还能进行物流分拣、叠衣服、打螺丝等操作任务。随着AI逐步深入各类终端,人形机器人将拥有更强大、更通用的操作能力,未来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革新。

这场运动会的热潮背后,“冷思考”同样重要。

业内普遍认为,近一两年来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,但要真正适应人类生产生活环境,走向规模应用乃至千家万户,仍需一定时间和耐心。

——人形机器人的通用能力、泛化能力、安全性等有待提高。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、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策吾表示,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已具备某些场景的实际应用技能,但仍缺乏通用技能,比如机器人能很好地完成一次性抓取,但类似削瓜皮等持续性的动作相对较难。

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?

8月8日,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馆内,一款机器人在进行抓取物品功能展示。新华社记者 谢晗 摄

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表示,人形机器人的鲁棒性、模型能力、泛化能力等还需进一步提升。人类环境,尤其家庭环境并非标准化场景,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。只有机器人泛化性和安全性提高了,才能走进家庭干大部分家务活。

——行业还未真正实现技术收敛,软硬件等需进一步标准化。星动纪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宇表示,目前行业已出现阶段性技术收敛,比如端到端的大模型、基于强化学习的大运动控制等,但还没有完全实现收敛,这也意味着未来企业仍将大量投入研发,寻求更优技术路径。

宇树科技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认为,当前限制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有:机器人大模型或具身智能的架构还有待提升,硬件没有实现量产等。“未来需要更低成本的硬件、算力。”

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?

8月6日,在位于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大世界的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(ROBOT MALL)内,观众在与一款人形机器人握手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

——真实物理数据大量欠缺,数据获取成本较高。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而言,与人类环境交互产生的物理数据显得尤为重要。“由于虚拟仿真数据能够通过更低成本快速获取,现阶段机器人的训练数据大多以虚拟仿真数据为主,真实的物理数据相对较为缺乏。”陈建宇说,“接下来需要花大量功夫通过机器人应用来收集物理交互数据,‘具体场景在哪里’‘什么是真实、高价值的应用场景’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

业内判断,人形机器人将更快在工业、商用服务等场景实现规模应用,最终实现人形机器人进家庭。一旦商业化模式走通、软硬件进化到一定水平,工程化、规模化将加快实现。

“未来3至5年人形机器人的自主能力将大幅的提升,逐步在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。”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,接下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将聚焦协同化、标准化,并通过建立统一标注规范与共享机制,实现跨场景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。

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应用正展现强劲潜力,从技术突破迈入场景落地的“加速区”。“只有先用起来,真正实现场景落地,产业才会蓬勃发展,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。”熊蓉说。

多位业内专家同样考虑到,要实现人机共融的未来生活,安全是重要因素。这需要建立安全认证的标识制度,将安全性作为人形机器人强制性标准之一,并在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具体标准。

“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看上去还是冷冰冰的机械,将来它可能会更加接近人的形态,真正进入人机协同的时代。”徐晓兰说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uu551.com/22598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