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电动的,双驱……”
“轮子可以拆掉,节省空间,脏了也可以清洗一下……”
这些行李箱都是广交会“贸易之桥”供采对接活动上的新品。有采购商看中:“卖给我们,我们是印尼第一大零售集团,直接就上架。”
日前,十多家广交会头部跨国采购企业来到浙江平湖。上午探厂,下午摆开阵势轮流洽谈,现场下单。
01
“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态的”
浙江平湖,被称作“中国旅行箱包之都”。

最早,当地做的是布拎包,用服装厂的边角料拼的。如今,产品已从最初的手提包、布袋,升级为拉杆箱、背包等。有的带水杯架,甚至还能自己称重、有充电USB接口……

上图这款智能称重行李箱,已是第三代产品。初代的称重箱,通常是将传感器放在手柄上,拎起几秒才能显示数值。“实际上不太友好,尤其是对老人或体弱的朋友。”新秀集团总经理赵胜梅解释,后来研发的这款产品,只需要把按钮打开,侧放在地上,重量就会体现在显示屏上。
据她介绍,正常的行李箱包按季研发,甚至按月、按周,这款产品研发用了两年,推广又花了五年。“以前做定制产品,按客户需求做出来就可以了。自主研发的话,你要说服买家,这是市场上有可能卖起来的产品,很多采购商不愿冒这个风险。”

采访当天早上,赵胜梅刚和前往迪拜拓市的同事们开完会,“像我们这次去看迪拜市场,很多产品都是同质化的,就是拼价格。但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态的。”她希望通过差异化的产品,慢慢积累品牌力,“尽可能把一个产品,从简单的工业品,慢慢变成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、带一点温度的产品。”
02
“未来工厂”
赵胜梅入行快三十年了。
1998年,她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还是“外贸小白”。当时,她从平湖当地工厂拿了些样品,有客户选中了其中一款牛仔布的箱包。就这样,广交会上的半个摊位,发展出一个箱包企业。一个个小企业,形成了大产业。
“去年总共是56家规模以上企业,2024年总产值大概在40亿元,据海关统计,直接出口32亿元。”平湖市商务局副局长吴忠平介绍,如今,箱包在当地已被列入时尚产业,有各种政策支持,比如引入配套设计公司、搭建公共检测平台,利用职业类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等等。
采购商来参观时,浙江银座箱包有限公司正在改造厂房。改造后的工厂,一辆辆搭载货物的小车按预设程序运行,时不时提醒“请注意避让”。

“这边用工很贵,再加上国际形势一会儿好一会儿差,我们下定决心,加快了整个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改造。”公司总经理陈王伦介绍,改造已经进行了好几年,一步步迭代才有了如今的模样。等年底搬入“量身定做”的新厂区,自动化程度会更高,产品打包、入库等工序,有的就能直接启用机械臂。

这样的尝试也和较早接触小的B端(企业)客户有关,“他们需要很多定制类产品,小批量的订单,运行逻辑和原来做OEM(代工)完全不一样。”改造后效率更高,也更利于产线切换。
这些经验也和参加近两届广交会的感受一致。“做新媒体、新零售模式的客户增加,这类客户对品质要求高,订单数量又少,比较符合我们的战略规划。最终,我们要打造的是小批量+个性定制。”
03
“做到八十岁”
做软箱起家的平湖市中村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才良,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。“中村”,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故名,他的工厂也建在这里。
唐才良说自己是“农民的儿子”,早年他的妻子在乡办企业学会了用缝纫机,通过上海的外贸公司对外销售手作的小箱包。正值改革开放,“三十而立”的他入了行,做了一年配件才正式开始做产品。
“实际上,不只是做箱包要与时俱进,做任何东西都要与时俱进。”年过六旬的唐才良目前正在改造厂房,增加硬箱产线。“我不能将近三百人的工厂全部压在一个产品上,既可以做软箱,年底也能启动PP、PC(塑料)拉杆箱。这样的话,产品细分,鸡蛋不是放在一个篮子里。”
说起做生意的心得,他还说道:“批发商进货的量是比较大,但相对来说价格压得比较低。我现在的策略就是尽量找自己开店的客户,他直接在门店或网上销售,注重价格,但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款式。”包括广交会等国内外展会上的客户都是如此,“先认识,报价、打样,慢慢培养,这样的客户往往不容易跑——细水长流。”


未来,他打算继续抓工厂、抓产品,由他的儿子负责谈生意。几个月前,中村箱包入选了2024年度“浙江出口名牌”。唐才良的目标不止于此,他说,“真正你要爬到顶尖,要自己有品牌。要达到知名品牌,很难。我这一辈还不一定能实现,要等我儿子才能再实现。”
但他并不打算退休。“我对工人讲,我要再做二十年,做到八十岁。”


监制丨李浙 王元制片人丨庄胜春 汪洁编导丨冯译葶 王洪春视频丨高汉林 王岩 化军豪 于江鸣谢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、平湖市商务局、平湖市箱包行业协会、中共平湖市委宣传部
责任编辑:过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