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100个“野人”,救了一座山

  来源:中国新闻周刊  国内文旅的一条空白赛道  让中国众多景区看到了

  来源:中国新闻周刊

  国内文旅的一条空白赛道

  让中国众多景区看到了

  一条新的“求生之路”

  林北一手拎着柴刀,一手将一人多高的枯木枝扛在肩头,往山上临时搭的棚子走去。累了,他顺势仰倒在地上,扯起嗓子唱起了歌。此时,他已在野外生活了近四十天。打结的头发高高耸起,脸连同米白色的冲锋衣,都被泥土裹成了土黄色。林北每天最专注的事情之一,就是找柴火。进入11月,山上寒意渐浓,他必须靠钻木生火取暖、做饭。

  这不是电影情节,而是湖南张家界七星山景区主办的“荒野求生挑战赛”的真实现场。10月9日起,100名选手进入七星山,挑战荒野生存。比赛分初赛和决赛,规则极其简单:选手只凭一把砍柴刀,自行解决吃住,看谁能在深山里坚持得更久,中途可以退赛。初赛决出10人,休整三天后开启决赛。决赛要求选手生存40天以上,坚持最久者,能拿到20万元奖金。

  来自云南的“冷美人”杨朝芹,是唯一坚持到后期的女选手。11月18日,退赛后的“冷美人”只是直播洗头,就吸引了10万网友在线观看。据不完全统计,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已突破110亿。野外求生专家贝尔·格里尔斯也在社交平台上为其点赞,称这个赛事“太对味了”。

  这场全员草根参加的荒野求生赛事,踩中了国内文旅的一条空白赛道,近日在短视频平台迅速爆火,为景区和选手带来了巨大流量,也让中国众多景区看到了一条新的“求生之路”。

100个“野人”,救了一座山10月8日,七星山杯国际“荒野求生挑战赛”第二季开赛。图/视觉中国

  全员草根的“原始感”

  钻木取火,是七星山上的选手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。参赛前,“冷美人”在家里买了木棍,反复练习。但来到实战场景中,山上湿度太大,她曾连续钻了五六个小时,手被磨破,直到当天下午,才终于钻出了火苗。

  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毅力。“老六荒野”是赛事的承办方,每天都会发布选手状态的短视频。在初赛第22天的视频中,选手王俊几次点火失败后,抄着口袋,打算“战术性躺平”。这意味着他可能一天吃不到热食,也没有热源取暖。“今天状态还行,少运动就行。”他对镜头说,然后枕着一根粗木棍,钻到一团茅草下休息。

  野外食物匮乏,找食物是另一场硬仗,被选手们称为“打野”。张家界七星山景区是赛事主办方,景区总经理田健兵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介绍,吃什么、怎么吃,是求生的核心挑战。

  选手们为了补充蛋白质,会硬着头皮吃知了猴、蚯蚓、蚂蚱、蚂蚁等。相比之下,素食更容易获取,梨、猕猴桃和山药,是七星山上的基础食材“三件套”。热门选手“刀疤哥”的主食几乎都是猕猴桃,一天能吃掉三十多个。刨山药则更费劲,埋得深,容易折断。为了挖出一根完整的山药,有的选手得挖下一臂深的土坑。选手还要判断未知植物能否食用。 “冷美人”的方法是直接“以身试毒”,尝到不对劲,就立刻吐掉并漱口。

  初赛期间,不少选手的脸颊已经因饥饿明显凹陷。有媒体对比参赛前后照片,许多选手因长期缺乏稳定食物而“肉眼可见”暴瘦,有人29天瘦了25斤,甚至出现脱相。当被问到“此刻最想吃什么”,王俊几乎没思考就回答:“扬州炒饭。”有人对着镜头喊:“我想吃各种粉,我要吃广西扣肉!”“我想吃10块钱三斤的砂糖橘!”

  目前七星山杯国际“荒野求生挑战赛”正在进行第二季。第一季于7月15日启动,来自湖南怀化的杨冬冬坚持到了70天夺冠,获得10万元奖金。

  此前,荒野求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。国内观众了解的窗口之一,是2015年的一档综艺节目《跟着贝尔去冒险》,节目由英国退伍军人、探险家贝尔·格里尔斯主导,他拥有长达十年的野外探险经验。

  真正的荒野求生,并非人人能应对,需要参加者有相当的生存技能。七星山的赛事几乎是零门槛,“老六荒野”创始人龙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招募选手信息,只要求年龄达标、体检健康,交一定的报名费即可。消息发布仅几分钟,100个名额就报满了。

  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,有建筑工人、外卖小哥、退伍军人等不同职业背景,多数人毫无野外求生经验。大家的参赛动机也各不相同,有人为了爱好,有人希望冲奖金,有人想要出名。

  龙武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回应,打造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赛事,更偏向于一档开放性的真人秀节目,在规则和设置上已大幅降低了危险和难度。对七星山景区而言,则是希望通过这种更贴近大众的互动方式,给景区引流。

  实际上,荒野求生赛事第一季的开局有些艰苦。没有明星,没有流量,甚至找不到冠名品牌。龙武记得,团队预算紧张,录制时工作人员都睡在地板上。但令主办方没有料到的是,全员草根的“原始感”逐渐击中了网友的情绪。

  当下综艺节目、短视频普遍精致化,在这场荒野求生赛事中,选手们数十天里不能洗漱,也不换衣服,每天灰头土脸,只为活下去。这种粗粝的真实感,为网友提供了另一种贴近真实的低成本压力释放方式。

100个“野人”,救了一座山

  (视频截图)“荒野求生挑战赛”部分选手:归途(左上)、建哥建弟(左下)、“冷美人”(中上)、“苗王”(中下)、“刀疤哥”(右上)、林北(右下)。

  一场“难办”的节目

  张家界资深旅游从业者朱海军认为,这档节目之所以出圈,是因为在大自然面前,人最脆弱、最真实的一面会被激发出来,每位选手都带着鲜明个性,形成了独特的、有记忆点的个人IP。

  比如热门选手“苗王”。他来自贵州黔东南锦屏县,戴着毛线帽,总是眯眼憨笑。在第一季中,他承认参加比赛是为了给女儿治眼疾。遗憾退赛后,他第二季又来了,并希望这次能拿到奖金,还债、修房子,给女儿买漂亮衣服。“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,我听完这句,也哭了,很有代入感。”龙武说。

  另一些选手,以独特能力或反差感打动观众。林北是药剂学专业出身,能判断哪些植物可以吃,如何处理拉肚子的情况,怎样从自然界快速获取盐分,还时不时透出“返祖式”的天真,乐观自在。

  “冷美人”的走红更有代表性。参赛前,她妆容精致、涂着玫红指甲油,进山不久后,便开始灰头土脸,日常烤蚂蚱,用美甲刨山药。作为第二季坚持最久的女性选手,她经历了两次生理期,痛到在地上打滚,坚持不退赛,也让许多人共情。

  湖南景云智旅研究院院长唐伟在张家界从事文旅工作三十余年,他见证了这场赛事的发展,也采访过部分选手。在他看来,从为了给孩子治眼疾的“苗王”,到想靠奖金给孩子买一块电子手表的普通父亲,没有剧本、全员草根、动机质朴的故事,被短视频放大,更容易击中大众的情绪。

  龙武是一位资深荒野求生爱好者。四年前,他在张家界与朋友开始组织小型体验活动,从最初两三个人的规模,发展到了20人。他把视频发到网上后,吸引了一些追随者,长期被困在压抑生活中的人因此得到了疗愈。龙武说,他还希望让更多人掌握基础的生存技巧,对大自然心怀敬畏。

  然而,当参赛者从20人扩展到100人时,运营难度陡增。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选址:场地要足够原始自然,让选手获得荒野体验;不能位于自然保护区,不能破坏生态;要有稳定的网络信号,支持直播;不能离医院太远,选手若受伤,转运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内,团队要做好实地测试。“这些条件本身就是矛盾的。”龙武说。

  朱海军长期与七星山景区合作,他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并非所有景区都适合承办此类赛事。七星山景区未被划入自然保护区,不会触碰生态红线,这是能作为赛场的前提之一。此外,景区内部分区域相对独立,可以与外界保持隔离,也为赛事落地提供了条件。

  生态保护也是基础前提,主办方需要提前向林业、环保等部门报备,并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。运营团队参考了张家界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评估,七星山景区还邀请了高校植物学专家实地勘查,标注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关键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。为了兼顾节目的可看性和选手蛋白质摄入的需求,主办方还要投放一些家养禽类,供选手打猎。

  选手安全保障更为复杂。“观众看到的只是他们在钻木取火、在树林里觅食,但这背后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保护体系作为支撑。”田健兵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

  龙武回忆,最初只有两三人参加时,如果实在饥饿难耐或者遇到恶劣天气,大家可以自行回家。但随着规模扩大,活动必须有严格的制度。例如,夜间要禁止外出。有选手会期待深夜外出探险,但一旦出现意外,节目组很难搜救。如今规则明确规定,每晚9点至次日早晨6点,选手不得离开庇护所。白天参赛者外出,也必须提前报备目的地、活动范围及预计时间,节目组会派人随行。

  荒野求生本质上是极限运动,遇到毒蛇、剧毒植物等风险不可避免。龙武提到,团队需要提前摸底区域环境,识别蛇类活动频繁地带、危险暗洞等,并对选手进行系统培训:知道哪些区域有毒蛇、常见毒蛇种类、进入陌生区域该如何用棍子敲击赶蛇,甚至遭遇蛇咬后如何应对。

  此外,团队还会提前与周边医院协作,储备足量的血清。第一季录制时,一位选手被蛇咬伤,由于提前接受了培训,他甚至掐着蛇的七寸,将其带到了医院,让医生明确蛇的种类。

  节目录制时的一大隐患是火灾防控。选手会在特定的场地,用竹子、茅草、树枝等搭建庇护所,再生火做饭。田健兵提到,镜头之外,工作人员会在选手庇护所周围搭建防火隔离带,配备便携灭火器、干粉灭火器等多种装备。

  第二季荒野求生赛事引发全网关注的一个节点,是“冷美人”杨朝芹的退赛。11月14日,初赛进入第37天,医疗组发现她的体重从105斤降到了84.5斤,严重营养不良。赛事方评估后建议退赛,杨朝芹最终接受了决定。

  但这也引发了外界关于节目流量和选手健康如何平衡的讨论。龙武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回应,赛事首先要求所有选手提供体检报告,确认无基础疾病后才能参赛。现场也有安全员,对选手的状态进行观察。一个人如果出现不适,很容易被辨别:原本活跃的选手突然没了劲、动作变缓慢,可能是体内缺盐或长期营养不良积累所致。脸色、说话语气也可以成为判断依据。

  赛事还为每位选手配备求生哨、应急保温毯、定位器以及实时监测生命体征的手环,并设置定期与不定期体检,由医院出具详细报告,不达标者必须退赛。

  景区火了

  田健兵最早意识到赛事火了,是在10月中下旬。一些选手家乡的文旅部门官员陆续来到七星山景区,或在线上与选手互动。最近,来自陕西宝鸡的选手文车车晋级决赛后,金台、眉县、凤县等地的文旅工作人员也来到张家界,带着猕猴桃、油泼辣子、擀面皮、豆花泡馍等特产,与选手一起宣传家乡美食。

  荒野求生赛事的爆红,为七星山这个在2022年才开业、夹在天门山与武陵源之间的新景区,带来了新的转机。

  “张家界景区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富集,但挑战恰恰也在于资源过于富集。”田健兵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坦言。新景区想突围,必须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。长期以来,张家界景区以观光游为主。有数据显示,2023年张家界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,但人均消费不足1200元。如何让游客从“匆匆过客”变成“深度体验者”,是当地文旅界如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。

  田健兵在去年首次听说荒野求生赛事。今年7月初,他与龙武打了一通电话,仅用7分钟就一拍即合,决定把赛事落地在七星山。短短两周后,第一季启动。七星山景区户外资源丰富,是名副其实的“天然竞技场”,但一直缺少能真正吸引普通游客的场景。“景区有完整的应急预案,我们当时主要谈论的是,如何确保选手安全、如何不破坏生态,以及如何宣传才能真正出圈。”

  节目爆火之后,一些地方也开始跟进。据不完全统计,河南伏羲山已有私人团队筹办类似赛事,长白山、太白山等地也出现了相关宣传海报。

  根据公开信息,一则“长白山荒野求生挑战赛”的招募信息显示,比赛30天,奖金100万元,地点为长白山原始森林指定荒野区域。不过,长白山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目前没有接到任何单位或组织对该挑战赛的备案,官方也没有举办该活动的计划。 

  龙武提到,如今一些地方开始匆忙推出“百人荒野求生大赛”的招募消息,让他感到不安。荒野求生毕竟是极限运动,风险极高,百人规模的赛事远比外界想象的困难得多。给每个人提供安全保障,工作量极大,“老六荒野”和景区一共调集了200多人参与到节目的运营之中。

  在第一季时,龙武就体会到了百人赛事的压力。大部分选手毫无野外生存经验,通常一周内就会退赛。当参赛者减少到50人以内时,承办方的压力明显降了下来。因此在筹备第二季时,他增加了一个规则,选手可以两人组队,这能把100人变成50个单元,如果参赛者出了意外状况,队友互相还能支援。

  龙武建议,地方想要举办这类赛事,一定到当地政府做好完善报备,同时要有充足资金。他透露,第二季中,七星山景区投入约500万元,才保证了人员、物资和医疗的全面保障。“最近很多人劝我办1000人赛事,我做不了,你以为后勤保障、医疗保障那么简单吗?”他直言。

  更关键的是,目前国内尚没有成熟的荒野求生赛事体系。一名荒野求生赛事资深策划人指出,国内组织荒野求生赛事的原本就不多, “野外不是广场——落石、蛇虫、失温、受伤,每一个都可能危及生命”。

  龙武坦言,即便是“老六荒野”,也很难独立办成此次赛事,背后离不开七星山景区强有力的资金和保障支持。他建议有兴趣的地方,最好从几个人或者十人的小规模做起,逐步积累经验,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,这类赛事就很难再继续了”。

  11月18日,初赛进入第40天,山里还剩14名选手。张家界山地气温骤降,赛场海拔约1400米,气温从20℃突降至0℃,山上的露水开始结冰。当天,龙武团队发现有选手甚至没能成功生火。夜里,保障团队每小时巡查一次,“那名选手很厉害,他自己状态没问题,但我们整个团队一夜没睡,一直守着他”。第二天,主办方临时决定14人全部晋级决赛。据了解,因赛事爆红等,主办方决定让选手休整五天后,正式开启决赛。

  接下来的决赛,为确保选手安全,地点将移至山下,海拔仅100米,位于温度更适宜、有溪流的峡谷中。节目组还会提高巡查频率,决赛规则也将更严格,只要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,选手将直接被淘汰。

  在龙武看来,组织荒野求生活动,首先要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。“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如果出现任何风险,我们甚至会暂停赛事。它毕竟是一档节目,而不是真正的极限求生挑战。”

  于2025.12.1总第1214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杂志

  杂志标题:一个景区的“荒野突围”

  记者:杨智杰(yangzhijie@chinanews.com.cn)

点击进入专题:

张家界荒野求生挑战赛引热议

责任编辑:过博文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uu551.com/2404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